【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方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方作出這一承諾后,立即得到了外界矚目。在9月23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素來關注東北亞地區事務的日本廣播協會(NHK)記者特意就“碳中和”問題提問。《紐約時報》、彭博社、路透社等媒體都評價中方作出了“驚人”承諾。
氣候變化問題專家評價“這是過去十年里最大的氣候新聞”,甚至推進全球提前達到《巴黎協定》目標。美國前氣候問題特使斯科恩也評價“中國的碳中和承諾重大而重要,總體而言非常令人鼓舞”。
但與此同時,外界也注意到中國目前仍十分依賴化石燃料,燃煤電廠的比例仍然很大,轉型不僅需要強大決心,也需要龐大資金和雄厚技術。知名能源咨詢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的亞太副主席湯普森(Gavin Thompson)對中國頗具信心:“如果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達成如此宏大的氣候變化目標,那就只有中國了。”
“強有力的國家支持和協調已經被證明在達成經濟目標上十分有效。就像中國在過去40年里的經濟轉型一樣,中國在未來40年也能進行成功的排放轉型。”
目前,美國、歐盟和中國是世界主要溫室氣體排放體。包括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內的多位歐洲官員,都歡迎中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
而外媒也再一次不可避免地把大洋彼岸的特朗普政府拉出來。多家外媒提到,中方的承諾與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舉措形成鮮明對比。路透社表示,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中美立場已經調轉(tables turned)。
外媒:多年來最重要氣候承諾,與美國對比鮮明
路透社9月24日援引多家氣候研究機構稱,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作出的承諾,是多年來最重要的氣候變化方面的承諾。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并沒有做出這樣的承諾,2017年美國還退出了《巴黎協定》。
德國新氣候研究所(New climate Institute)創始人尼古拉斯·霍恩(Niklas Hhne)當地時間9月23日對路透社說,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作出的承諾,是“過去5年中全球氣候政策方面最重要的一項聲明”。突破研究所(Breakthrough Institute)氣候與能源主管澤克·豪斯達夫(Zeke Hausfather)更加樂觀:“就排放量和未來變暖的實際影響而言,中國的承諾是過去十年里最大的氣候新聞。”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要達到碳中和,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特殊的方式去除溫室氣體,例如碳補償。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
2016年11月生效的《巴黎協定》中提出目標,期望在2051年至2100年間,全球達到碳中和。同時,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努力。
獨立氣候研究機構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AT)對路透社表示,根據《巴黎協定》,共有近200個國家在協定中承諾減少碳排放,但這些承諾仍將導致全球氣溫到2100年為止升高2.7攝氏度。
如果中國能夠實現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那么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升高的幅度將縮減0.2至0.3攝氏度,達到2.4攝氏度。因此,中國的承諾是迄今為止世界各國中,作出的最大減少全球變暖預期的氣候承諾。
氣候行動追蹤組織也提到,要達到《巴黎協定》中1.5攝氏度的升溫幅度,不僅需要中國的努力,還需要美國和歐盟方面的行動。目前,歐盟已承諾到2050年將它所有溫室氣體的凈排放量降至零,并計劃在今年年底前,設定一個更具野心的2030年氣候變化目標。
相較而言,美國總統特朗普并沒有做出這樣的承諾,2017年美國還退出了《巴黎協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也在報道中國提出氣候承諾的報道中寫道:中國對《巴黎協定》的贊賞,與特朗普對這一協定的看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國提出承諾,各方積極評價
歐盟多位官員對中國提出的承諾給予了積極評價。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9月23日在推特上表示:“我歡迎中國在2060年前控制排放,并實現碳中和的雄心。這是我們在《巴黎協定》下,對抗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一步。我們將與中國合作實現這一目標,但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馮德萊恩推特截圖
長期關注氣候問題的歐洲議會議員弗蘭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在推特上說,他歡迎中國設定日期,在206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頂峰,并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我們需要每個國家采取果斷行動,控制溫度,應對氣候變化,讓我們的星球適合居住。”
英國氣候峰會特使約翰·莫頓表示,中國的承諾可以幫助世界避免“災難般的氣候變化”。他同時呼吁全球其他國家跟隨中國的腳步,減少碳排放。
美國前氣候特使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認為,中國承諾在2060年前爭取實現碳中和的發言是一個“重要的大新聞”,這個時間點離2050年越近越好。總體來說,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一步。
“這個倡議可能改變全局。”9月23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氣候與能源項目總監曼努埃爾普爾加比達爾(Manuel Pulgar-Vidal)高度贊賞中國的倡議,認為“在全球減排面臨鴻溝、氣候治理面臨赤字的關鍵時刻,中國宣布的新目標傳達出非常重要的積極信號,體現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議題上的國際領導力。中國的行動將給全球各國、尤其是各主要排放大國施加影響力,推動各國采取更果斷勇敢的行動。”
中國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解振華認為,目前我國提出的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2攝氏度溫控目標”下全球2065至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要求,這將可能使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提前5-10年,此外也對全球氣候治理起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不過,對于中國作出的承諾,不少機構和專家都對具體舉措提出了疑問。匯豐全球研究(HSBC Global research)分析師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的聲明“令人驚訝但可喜”,但對于未來40年內的具體舉措,目前“還沒有細節”。
英國廣播公司(BBC)稱,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量占全球約28%。彭博社也提到,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溫室氣體排放國,開采和燃燒的煤炭占世界的一半,也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國。
咨詢機構桑福德伯恩斯坦(Sanford C. Bernstein & Co.)分析師尼爾·貝弗里奇(Neil Beveridge)表示:“中國正在考慮的事情前所未有......能源組合種類越多,轉型所需的時間就越長。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全球知名能源咨詢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亞太地區副主席加文·湯普森(Gavin Thompson)稱,“如果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達成如此宏大的氣候變化目標,那就只有中國了。”
“強有力的國家支持和協調已經被證明在達成經濟目標上十分有效。就像中國在過去40年里的經濟轉型一樣,中國在未來40年也能進行成功的排放轉型。”
湯普森指出,中國即將出臺的“十四五”計劃,很可能成為“全球能源市場歷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他預測,中國未來對增加風能、太陽能、電動汽車和電池存儲技術上的投資幾乎肯定將成為重點。
中國一直在行動
9月2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相關問題時強調: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大力推動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認真履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化學品等領域國際環境條約義務,取得顯著成效。
汪文斌介紹,截至2019年底,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8.1%,已超額完成2030年森林碳匯目標。中國通過切實行動為全球氣候環境治理持續作出積極貢獻。
2016年11月,中國國務院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方案》提出,要從低碳引領能源革命、打造低碳產業體系、推動城鎮化低碳發展、加快區域低碳發展、建設和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加強低碳科技創新、強化基礎能力支撐和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等8個方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方案》明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控排力度進一步加大。碳匯能力顯著增強。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建立,低碳試點示范不斷深化,公眾低碳意識明顯提升。
去年11月27日,中國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顯示,經初步核算,201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比2005年累計下降45.8%,相當于減排52.6億噸二氧化碳。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說,這個數據表明,中國已經提前達到了“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他還表示,“十四五”期間,繼續采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積極穩妥地支持和鼓勵部分地方和重點行業結合自身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開展達峰行動,制定明確的達峰目標、路線圖和落實方案。繼續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作為一個指標。